3073例輸注血小板細菌培養結果分析
轉貼文章
3073例輸注血小板細菌培養結果分析

摘要:目的 評估手工混合血小板與單采血小板在血液采集製備過程中細菌污染的危險程度,為防止血小板細菌污染,提升輸血安全性並製訂預防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方法 採用生物梅裡埃公司生產的BacT/Alert120全自動細菌培養儀及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厭氧瓶(BPN Culture Bottle)對3073例血小板進行了細菌培養,細菌培養陽性者轉種,轉種陽性者進行鑑定。結果 在1794例(7~9袋混合,共約14352人份)手工混合血小板中細菌培養陽性13例,假陽性2例,鑑定細菌陽性1例,其餘未作鑑定,手工混合血小板細菌培養陽性率為0.72%(單人份為0.09%);1279例單采血小板細菌培養陽性6例,鑑定假陽性1例,細菌陽性2例,其餘未作鑑定,單采血小板細菌培養陽性率為0.47%。 結論 手工混合血小板細菌培養陽性率高於單采血小板,由於血小板采集後在(22±2)℃振蕩保存,有利於細菌生長繁殖,輸注血小板存在極高的風險,細菌污染是輸注血小板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血小板;細菌污染;細菌培養;輸血   血液是細菌生長的良好培養基,由於血小板製品(22±2)℃振蕩條件下保存,一旦細菌污染,細菌會很快繁殖,污染的血小板難於鑒別,在輸注後會產生嚴重的敗血症,甚至導致病人死亡〔1~3〕 。自2003~2005年對3073例血小板的細菌污染情況進行檢測,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儀器與材料 BacT/Alert120全自動細菌培養儀及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厭氧瓶(BPN Culture Bottle)為法國生物梅裡埃(bioMeriux)公司產品,超淨工作台,無菌注射器,美國FORMA血小板振蕩保存箱等。細菌鑒定結果由廣東省人民醫院及東莞市人民醫院提供。    1.2 樣本來源 2003年3月~2005年12月,其中本站製備的手工混合血小板共1794例,2004年5月~2005年12月,本站製備的單采血小板共1279例。    1.3 細菌培養及鑑定 單采血小板采集後放(22±2)℃血小板振蕩儲存,24h後混勻留樣20ml;手工混合血小板(7~9袋混合)根據臨床需要匯集過濾,留樣20ml,留樣後即刻在無菌室透過無菌技術接種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和厭氧瓶(BPN Cul-ture Bottle)各一只,放入BacT/Alert120全自動細菌培養儀進行細菌培養,培養4h後未顯示細菌生長即可發往臨床使用,繼續觀察到7d仍未顯示細菌生長者細菌培養陰性。在培養期間任何時間顯示陽性結果,需轉種培養,轉種培養為陽性者,送廣東省民眾醫院進行細菌鑑定。細菌培養嚴格按照BacT/Alert120全自動細菌培養儀及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厭氧瓶(BPN Culture Bottle)操作說明和無菌要求進行。

  2 結果   2.1 3073例血小板細菌培養結果見表1。    表1 3073例輸注血小板細菌培養結果(略)    注:※為2例未作鑒定,1例無菌生長,1例為革蘭杆菌,1例為顆粒丙酸杆菌;※※為10例未作鑒定,2例無菌生長,1例為表皮萄葡球菌。    3 討論   本站2001年4月引進法國生物梅裡埃(bioMeriux)公司生產的BacT/Alert120全自動細菌培養儀,主要作全血、成分血及原材料抽檢的細菌檢測,在所做的1700多例抽檢中未發現細菌培養陽性。2003年3月開始對所有手工混合血小板作細菌培養,2004年6月開始對所有單采血小板進行細菌培養,到2005年12月共計作血小板細菌培養3073例,細菌培養總陽性率為0.62%,單采血小板為0.47%,手工混合血小板為0.72%(單人份為0.09%),表明血小板細菌污染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存在輸注危險。從表1可看出手工混合血小板細菌培養陽性率明顯高於單采血小板,手工混合血小板細菌污染的危險程度高於單采血小板,這與手工混合血小板來自多個供者(7~9份混合),增加污染機會有關。據報道輸注被細菌污染的血小板危險比輸血相關HIV、HCV、HBV、HTLV感染總危險高出10~1000倍〔4〕 ,本次觀察結果細菌陽性率遠高於單采血小板1/1000~1/3000及手工混合血小板1/300~1/1000的有關細菌污染的報告〔3,4〕 ,研究結果細菌污染率差異很大,值得進一步研究,這可能與采血器材、采血環境消毒,捐血者的篩選,捐血者皮膚消毒,細菌接種污染,剛開展此項工作缺乏經驗等原素有關。從血小板中分離出的細菌多為正常皮膚菌群,說明血小板污染菌多來源於供者的皮膚,也可能來自無症狀菌血症者,但後者較罕見〔5〕 。    本次19例細菌培養陽性中有12例在用於臨床前細菌培養陽性,作報廢處理;7例用於臨床48h後才報細菌生長,對結果進行追蹤調查,未發現輸注後發燒、寒顫、心率加快、血壓降低等與細菌污染有關的輸血反應,這可能與細菌污染量少,輸血前進行了抗生素治療,病人情況危及掩蓋了敗血症的症狀等因素有關。    本組研究細菌陽性率偏高可能為在國內率先對所有血小板進行細菌培養,缺乏經驗,剛開始作的細菌培養不規範,未進行轉代培養和菌種鑑定,可能存在假陽性,造成血小板細菌污染率偏高;對發往臨床的血小板未留樣再培養鑑定,在接種過程中產生的污染也可能使細菌培養陽性偏高;再有對發往臨床的血小板在培養陽性後未及時追蹤調查,對輸血後的病情觀察資料不完全,難以進一步調查。因此,可考慮改進供血者篩查、改進靜脈穿刺部位消毒、去除最初部分血液等,以提升輸注血小板的安全性。

 




 

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潘智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